Mobileye代理商|amp连接器|汽车连接器|连接器厂家|泰科代理商-国天电子 
深圳市国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欢迎您的光临!
股票代码:836179

中国半导体技不如人,责任在谁?

发表时间:2017-12-12

  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记者答问环节,针对多位嘉宾提到中国科技发展开始领先的现象,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表达了不同意见,他认为中国目前还不能自以为是。
  他称,比如仅仅半导体,中国的技术都不如人家。再比如每台电脑都需要的内存,中国没有自己的技术。在这种关键技术上的缺失,中国要有清醒的认识。
  随后,很多网友针对杨元庆的观点进行了回应,认为中国半导体的落后,联想负有一半责任。诚然,联想对于中国计算机目前“缺芯少魂”的窘境负有一定责任,但将半导体落后一半的责任算给联想未免过犹不及。而且一些人用某些手机厂商来对比联想,以此说明联想的不思进取,这种对比方式其实是不妥当的。


  中国计算机缺芯少魂联想负有一定责任
  在90年代,联想总工程师倪光南提出要做自己的CPU和操作系统。不过,柳传志对这些明显在10年内都赚不到钱的项目毫无兴趣,对于倪光南豪情万丈的研发计划,柳传志当面大泼冷水,说:“有高科技产品,不一定能卖得出去,只有卖出去,才有钱”。最终,倪光南与他的宏伟蓝图随着他被赶出联想而消逝。

  考虑到计算机整机产品对于上游零配件具有很强的牵引作用,如果联想当时能够以烧钱做技术储备的思路,保留一个CPU和操作系统研发中心,并且以联想深厚的政商关系将这些搭载国产CPU和操作系统的电脑卖给政府,经过二十年改进下来,先不论能不能在民用市场有竞争力,但在党政办公市场,肯定有一席之地。而且在党政工作人员使用这批电脑后,还能有效减少公务员上班炒股、玩游戏、看电影的问题。

  如果说在90年代,联想放弃了研发CPU和操作系统是因为缺钱。那么,在2004年前后,联想完全有这个财力去搞CPU和操作系统了。虽然研发CPU要消耗大量资金,但当时的联想完全有能力承担。
  作为参照,国家对龙芯从2001年至今的扶持是5亿人民币,还有2亿元人民币一部分是北京市政府的股权投资,一部分是私人资本投资,而且私人资本在龙芯非常困难的时候撤走了,还拿走了2亿元人民币,我们就姑且以7亿人民币来算。
  诚然,龙芯团队按其自己的说法,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可联想来做这个事情,即使各方面的成本都会高一些,但也不会高出太多。毕竟在2004年,联想以6.5亿美元的现金和价值6亿美元(联想18.5%的股份)做对价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12亿美元的资金加上10年的时间,再以中科院计算所做技术后盾,足够联想打一款国产CPU了。
  如果联想不去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虽然未必能在之后夺得PC之王的宝座,而且公司的膨胀速度也会慢一些,但就提升技术水平,并逐步实现摆脱Wintel的掣肘,以及保障党政单位的信息安全而言非常有意义。
  将一半责任推给联想过犹不及
  诚然,联想对于中国计算机“缺芯少魂”负有一定责任。但将中国半导体落后的一半责任归咎于联想,就过犹不及了。半导体的产业链非常长,从原材料、设备、到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这不是任何一家企业能够包办的。以联想来说,仅仅是一家整机厂,作为整机厂能够在少数上游元器件上有所建树就已经很不错了,何况像联想这样只能做整机的整机厂也不少。
  即便华为,其目前已经称得上“成功”的手机业务,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中国本土品牌的成功,而中国的成功又很大程度上是华为这个已经得到全球认可的商业科技品牌的出口转内销式的成功,以及华为自己在系统设备领域的积累、零部件环节的布局,其海外手机市场的进展可能仍然主要依附于系统设备的成功——早期像华为这样的中国设备商一般将手机作为一个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提供给运营商。
  我们可以用“结构性机会”来描述联想和华为两家公司不同的选择:华为找到了通信设备这样一个结构性机会,而联想所选择的PC整机在很长一段时间却没有这样的机会,要明白这点,你只需看看台湾的华硕和宏基今天的处境就可以了,它们曾经几乎代表了非美国公司在全球PC整机市场的最高成就。
  倒是在零部件领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比如从事半导体代工的台积电还晚联想几年成立,但如果考虑到欧美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警惕,即便联想希望进入这个领域,也很难获得真正的突破。而另一个机会是行业整合,则是在联想成立近20年后才到来,对IBM PC的收购就是这种机会。
  至于互联网和移动计算,毫无疑问是真正的结构性机会,但移动计算部分是PC时代的延续——在该领域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美国公司手中——部分归属于通信设备行业,这本来就属于一个完全不同的市场,华为这样的系统设备商更有优势,即便是微软和英特尔这两大PC巨头,也至今仍然没能在该市场获得实质突破。
  至于互联网,实际上联想也曾经投入大笔资金,但无果而终,同样,美国在PC领域占据主导的几家公司,也无一在该领域获得重要地位。由于批评者往往是局外者,容易理想主义化和想当然,认为一家公司在一个领域成功,也应该在另一个领域获得成功,而实际上,因为多方面的原因,除了少数的例外,比如曾经的诺基亚,这样的成功案例是很少见的。


展开